据新华社电 6日在杭州、北京进行了一场“诚信测试”——超市里没有收银员,柜台上摆着收款二维码和流程图,自己算算买了多少,可以选择支付宝扫码在手机上付款,也可以把零钱投进收钱箱,整个过程由顾客自助完成。6日当天,在杭州和北京,首次出现了两家这样的“无人收款”便利店。
根据主办方7日披露的盘点情况,诚信付款的顾客占多数,也有人少付款,或是不付款“白拿”,其中杭州的试点超市6日当天卖出1.67万元商品,收到顾客的自助付款1.37万元,诚实付款率约八成。
"无人超市”究竟考验的是诚信还是人性?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说清。在不监控、不追责的语境下,这就像故意丢一堆金子,考验人们会不会路不拾遗。82%的付款率,不算低。这起码说明大部分人还是以诚意呵护了这种“道德测试”。舆论实在没必要、亦不应该口诛笔伐。
“无人超市”如果是“样样两元、每样两元”的小商品,可能付款率会很高;而一旦商品价值飙涨,名烟名酒、金银珠宝,还要求消费者“坐怀不乱”,未免有点“残忍的考验”。
“无人超市”这回事,悖逆之处不在于商业炒作,而在于以下几个层面:一则,商业信用是建立在契约规范之上,并不是寄托在乌托邦式的道德自律之上。这种信用测试,与商业诚信并非一回事。真正的诚信,拷问的是规则的恪守,而不是人性斗争。二则,这种“无人超市”,不具有可复制性。设想一下,若把这样的超市开在市场机制成熟的国家,它们一定会超越“82%的付款率”吗?人性层面的善恶美丑,古今中外,一样繁复多元。更蹊跷的是,既然是诚信测试,说好了只是试验,也说好了可以不付钱,却又在事后透露出“有三位女性现场拿走了价值昂贵的货物,而没有付钱;还有人往返好几次,拿走数袋价值不菲的烟酒,并只支付了十元钱”等细节——这算是守株待兔、挖坑等跳?
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。熟人社会的诚信,是面子使然;陌生人社会的诚信,是规则兜底——只有弄清这个逻辑,市场机制下的征信,才不至于异化为折磨人性的考卷。你在“无人超市”里看到了什么?也许,与我们期待的现代诚信无关。
顺便说句题外话,人经不住考验。